很多次听樊登讲书里亲子教育相关的内容时,都会勾起我自己的一些反思和回忆,也同时会想到公司的日常管理和沟通问题。 樊登老师也明显是意识到这两者之间的很多相似、相通之处的,在他讲领导力、沟通的课程上多次提到亲子教育中的一些案例。

今天看《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这期樊登讲书视频时,又再次联想到了一些公司管理中领导力的问题,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什么样的养育姿态,可以令养育这个事情轻松一些呢?

书中观点: 观察、跟随、置身其后,带领,但是在远远的背后去带领……

这让我想到公司的领导层与员工之间的微妙关系,很多时候很多管理者、领导层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会感觉很累、很烦,一点也不轻松,那这样的状态就一定是哪里不对劲儿了。就象樊登老师讲过的亲子教育的一个观点:

如果你觉得带孩子很累、很烦,情绪控制不住,那一定是方法不对。

参考一下这个书名:“在远远的背后带领”的姿态感觉,体会一下公司管理中的状态:

一、领导层是不是经常会跑到员工的前面?

看到员工做事做不得到位,就拨开他,自己亲自上手搞定?还美其名曰:身先士卒?反思自己早期在工作中也常会犯这样的毛病,太喜欢显摆自己的经验和水平了,常用语就是:这个事儿,你别管了,你先弄别的,我来搞定。 做完以后,还不忘让同事来看结果,甚至炫耀地说:你看,我只用了10几分钟就搞定了。

二、领导层是不是经常在背后使劲儿地推?

这个恐怕是太常见了,都不需要举什么例子,工作中比比皆是。

一些领导层的观念就是每件事必须步步跟进,不停地推动,不断地询问进度的情况,不时地催促员工的节奏,快,再快,恨不能想到就能立刻见到结果。然而,事物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本来的规律和节奏,很多美好的事物是需要过程去酝酿的,特别是团队能力的提升和成长,跟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道理,都是需要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需要耐心的呵护和引导才能慢慢长成。

P.E.T.父母效能训练

视频中说早在 1962 年,就有托马斯·戈登开设了这样的一门课程。初心就是:父母不应该被责备,而是应该被培训。

引申到公司管理中,我们也不应该过度指责领导层的各种对错,而领导层也需要有意识反醒到自己需要学习和提升相应的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这个樊登老师也在“可复制的领导力”课程一开场就讲到了,大意是:领导力是可以学会的,不是天生的,或者是需要长年经验积累才能具备的,是有方法可以快速提高的。 另外还有一门“可复制的沟通力”也是针对这方面的问题的。(注:不是广告,没有广告费,而是自己了解过后的诚心推荐。)

不越界

这个界限就是,如果这个行为是我能够接纳的,那我要最大限度地给到你自由,让你有一种自主、自我负责的状态。

这在公司管理中,也是一样的,我们很多公司文化的口号中在强调“主人翁”精神,在强调承诺和负责,然而在具体的日常管理中却没有把握好界限,没有给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度,常见的结果就是员工心想:那你说怎么干就怎么干吧,我完全照你说的做好了,出了问题和责任也就不是我的了。

如果孩子的行为干扰到我了,我则负责任地告诉孩子,但不是以一种评价或评判的方式。其实没有对和错,而是在这个情况下,有这样的问题和困扰,可能需要我们一起来解决。

这在公司管理中,跟上面一条表面上正好相反,领导层经常会说,给过你们空间和自由啊,结果不是很糟糕嘛?给公司造成多大、多大的损失……通常的结果就是员工心想:算了,还是不要给我空间和自由了,做错了后果很严重啊! 也许参考一下对谈中所说的思路:此时没有对和错,只是有了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解决。 这样的状态可能会让事情向好的方向转变,领导层可以从中反思公司治理需要哪些方面的改进,员工也因为公司的宽容和支持,更加有责任心和主动承担的精神,下次做事也会更谨慎和认真。

不做评价或评判,通过深入分析问题本身的产生原因,找到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解决方案,给公司带来的将会是未来长期的收益和发展,这不是更有建设性也更有效吗?

反思自己甚至近期还有类似的情况,当同事做了一件事情结果并不理想时,自己会脱口而出:我早说过那个方法不行嘛,你不信。 或者会说: 给你说过了要小心一点,这块儿代码逻辑很复杂的,不能乱改。 或者说: 这个情况你怎么不早点说呢?早点问我就不会这样了。 这些话多少都有些评价或评判的口吻在其中,而且对于事情本身并无助益,而应该采取的态度和口吻可能是类似这样的: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我们一起分析一下问题发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另外想一下当下有什么可以补救的措施,以及日后如何能够长期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

溺爱其实也会伤害孩子,反过来也会对父母有伤害。 解除“都是因为我”的魔咒。 行为窗口的概念:现在这个事情发生了,受困扰的是谁?

我的理解主要的意思还是说要清晰父母与孩子间的界限,要共情,而不要投射

所谓投射,就是一方情绪不好,另一方也投入其中,会认为对方的情绪不好是因为自己哪里没做对,也跟着跳进这个情绪状态中,常见的话语类似:你怎么了?一回来就这样?我哪里对不起你了吗? 或者类似:跟你说过多少次,你总是这样…… 这种话语和口吻都是:沟通的绊脚石

而共情,则是一方情绪不好,另一方只是描述对方的感受和心情,但不投入其中,始终心里有个界限:眼下只是对方有一些困扰,情绪不好,跟我没有关系,而我只是陪伴、共情和提供可能的协助。

这个在公司管理中也比较常见,通常沟通过程中,一方只要情绪略有失控,其他相关人员都会被影响,我自己也曾经多次体会过,因为开会或者讨论过程中,别人的情绪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变得很糟糕,甚至几天的工作状态都很差,变得消极和低效。 这一点确实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杏仁核爆发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需要很好的修炼和长期的习惯养成才能达到吧。

孩子本身有一种智慧:自我修复

很多孩子其实只要父母能够给到一些空间,那么他慢慢地就会有一些自我的修复。

换到公司管理的场景下,就是其实员工也有自我改善的能力,需要领导层给些时间和空间。比如:

  • 一件事情发生了,好多天整个公司都变得非常紧张,围绕着这件事情反复开会讨论……
  • 刚看到员工有一点点走偏,马上指出来,员工刚说了一句,马上针对这一句的问题,引申出一大堆的道理……

视频里对谈过程中,安心女士有一句话,我觉得可以仔细回味一下:

爱就是创造空间让事情得以发生……

亲子教育中这个问题可能比较严重,而在企业管理中也是一样,同事之间对彼此都要有很多的允许和信任,允许一些小问题的发生,信任彼此可以不断改善,相信在一定范围内彼此是可以自己发现问题并改进问题的。问题发生后,不急于马上制止或干预,给当事人一定的信任,相信当事人有能力处理好,有能力解决问题,在超出了当事人能力范围或事情长期得不到解决时,才进行介入和引导。

不评判

书中的这个观点也可以揣摩一下:

没有不乖这回事,所有父母认为说孩子不乖,其实背后都是因为孩子有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樊登老师在对谈中也引申到成年人之间,不乖就是不职业,或者我理解有些公司会说员工不敬业,也是类似的意思。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 没有不敬业这回事,所有领导层认为的员工不敬业,其实背后都是因为员工有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就象马云说过的:为什么辞职?要么是钱没给到位,要么是心受委屈了。

所以就是双方还是要着重于解决问题,探究需求,探究到底是什么东西没有得到满足。

跟亲子教育不同的是,孩子不乖你也不能换,而公司中的员工是可以换的,于是有些领导层就以为可以通过换更好的员工来改变或加速,岂不知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不但没有成长反而倒退的风险,频繁的更换人员对公司造成的损失可能会非常大,每个离职再招聘的过程成本都是非常巨大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 Google 的《重新定义公司》一书中那么强调招聘的原因,在招聘的时候就要选择好能够长期合作的同事,然后彼此信任、彼此协作、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樊登对谈中说:但是不评判确实很难做到,大量的家长就喜欢评判。那怎么才能够帮助家长,做到不评判,就事论事,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换成公司:大量的领导就是喜欢评判。

安心的回答大意是:父母要学习,首先要意识到评判带来的障碍。 评判往往会让人际关系更恶化,让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更远。 所谓的不评判,就是不说那些标签性的语言,只描述发生了什么。

换到公司管理上:领导层要学习,意识到评判带来的沟通障碍……,不评判对错,不贴标签,只描述事实。

樊登接着问的问题大意是:大量的家长就是喜欢贴标签,这里面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呢?

安心的回答:

其实就是两方面:

  • 习惯了,代代相传,象传家宝一样。
  • 逃避责任。

樊登说:一个责怪孩子写作业写错的妈妈,其实自己还是一个 8 岁的小女孩。 心里的反应实际是:这次可不怪我。

父母指责孩子的那些话,都是推卸责任的话。如:妈妈有没有跟你说过?妈妈跟你说过多少次? 这里面的核心是父母得长大,得用成年人的思路,而不是推卸责任的思路。

换到公司:领导层指责员工的那些话,都是推卸责任的话。这中间的核心是领导层要成长,要用专业的方法和思路,而不是本能的方法和思路。

问题是用来了解的,而不只是解决

面对问题的三个层面:

  • 先分清责任:很多人停留在这个层面,一遇到问题就先看是谁的责任,或者一遇到问题就先撇开自己的责任。
  • 解决问题:共同面对、协作解决,而不是插手代替或者甩手逃避。
  • 了解问题:倾听、共情,认知到事情的深层原因,对未来长期的改善提供可能性。

负责任

做能为自己情绪负责的父母,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都是在发泄情绪。

换到公司:做能为自己情绪负责的领导,很多时候领导对员工都是在发泄情绪和推卸责任。

樊登:怎么才能自我负责呢?

安心:要意识到情绪不是因为具体的事情,前面一定是有很多的累积,首先还是意识层面的东西。

换到公司:具体的某一件事情发生,领导有那么大的情绪,一定是自身有很多的累积,甚至是长年累月的累积,而这正是自己要对自己负责的地方。

孩子不写作业这件事在不同的家庭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还挺开心,有的家里还主动要求孩子别写作业了,说这作业太多了别写了,咱们玩儿去吧。

换到公司: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公司发生后,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还很开心,有的公司还主动要求员工多尝试,不要怕犯错……

樊登:那为什么那件事发生后,在你们家会变得那么吓人?核心是你的压力太大。我们讲过一本书叫《感受爱》,为什么有些人感受不到爱?当一个人生活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紧张的时候,他就感受不到那些美好的东西。

安心:对,没有个空间去感受。

换到公司: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在你们公司会变得那么吓人?核心是领导层的压力太大。感受不到那些问题发生中好的一方面。

樊登:所以您在这章的建议就是希望父母首先能够觉知自己,是在发泄情绪,你能够知道说我这是没有负责任,我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就好了。这会不会让很多父母觉得太累了,好容易找一个能发泄的地方,现在也堵上了,我不能发泄我怎么办?

安心:其实也不是不能发泄,相反,父母要学习怎么样表达出来。 发泄情绪和表达感受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父母发现问题时,去表达感受,我是很鼓励、很赞成的。它其实是两个不同的状态。

换到公司:领导层要能意识到自己是在发泄情绪还是在表达感受,我们鼓励领导层发现问题并表达感受。

我经常问父母,你骂孩子或打孩子,你喜欢那样的自己吗?他们一般都会告诉我,其实不喜欢的。我比较喜欢善于沟通的那样的自己。

换到公司:估计领导层也喜欢平易近人有领导力、感召力的自己。

能自我负责就能自律,这就是一个正向比例的关系,当父母给到更多的空间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任,那一个负责任的孩子他肯定是自律的,他有越多负责任的地方,他的自律就会越多。用 P.E.T.的方式养育就是唤醒孩子的自律。

换到公司:领导层给更多的空间让员工对事物越多地负责任(授权和信任),员工就会越自律(敬业)。

樊登:我认识很多家非常优秀(不止是学习成绩好,而是全方位优秀)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共同的特点就是懂得放手,不是不关注,懂得放手,懂得在远远的背后带领,反而这些父母自己的生活也过得很精彩,然后孩子们自己也变得很棒,因为他自己有自己的节奏,安排自己的时间。我见过很多很操心的父母,整天盯着孩子写作业,孩子跟他们的关系普遍不好,就是因为空间就这么大,你给它全占完了,你让孩子往哪儿占?所以最后孩子就会觉得跟你在一块儿压迫感很强,逼迫然后吵架。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们要讲这么多次呢?大量的家庭是完全无感的,对这个东西。

安心:其实就是反反复复在讲,放手啊,让孩子有空间,自我负责啊……

樊登:您一般怎么改变父母对于管控孩子的执着?就是他不盯着他就不放心,您有什么窍门儿吗?或是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他一下子放松一点。

安心:其实我没什么窍门,但是父母们会有一个窍门,通常父母觉得苦受够了,他就觉得可以了。所以我通常就会问他们,你这么管,你这么尽心尽力,现在状况怎么样?不行啊,我说对啊,那你已经重复了很多年都不行了,你还要继续重复吗?你的苦吃够了没有?

换到公司:拥有优秀员工的公司,他们的领导层共同的特点是懂得授权,不是不关注,是懂得在远远的背后带领。反而这些领导层自己的工作也做得很好,然后员工也变得很棒,员工有自己的节奏,安排自己的时间。很多操心的领导,整天盯着员工的工作,员工跟他们的关系也普遍不好,就是因为空间就那么大,全被领导占完了,员工就觉得压迫感很强,冲突然后矛盾升级。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大量的公司是完全无感的。

其实就是反反复复在讲,放手啊、授权啊,让员工有空间,自我负责啊……

怎么改变领导层对于管控员工的执着?就是领导不盯着他就不放心,有什么方法让领导层放松一点?

其实领导层苦受够了,应该就觉得可以了。领导层如此管控,尽心尽力盯紧,现在公司状况怎么样?还是不行啊,那就对啊,已经重复了很多年都不行了,领导们还要继续重复吗?


后面还有很多,套路大都一样,翻译一下,把家庭翻译为公司,把父母翻译为领导层,把孩子翻译为员工,体会一下,几乎道理是差不多的,我就不再剧透了,建议看视频慢慢体会吧~ :D

后面的内容大纲列在下面,有空了再加一加……

近些天,樊登读书会正在搞7天免费 VIP 活动,不管新人(非会员)还是老人(会员)都可以领,下面是我的分享扫码,扫了以后我也会加 3 天 VIP ,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吧!

樊登读书会7天免费 VIP 活动

另外,樊登读书会 VIP 会员每年还是每个月有15本书可以转发给非会员,这也是非常好的活动,可以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学习成长,给最关心的人分享那些最合适的书目,我想这应该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再次声明:不是广告,没有广告费,而是自己了解过后的诚心推荐。


无伤害

一致性

所有的愤怒都来自于恐惧

要看你的行动是出于爱,还是被恐惧驱动。

骨子里有太多的生存忧患。

认知层面的观念太牢固了。

要从根源上解决,改变认识信念体系。

转念的工具,训练转念的力量

自问:这是真的吗? 我能百分之百地确定吗?

一念觉知,《一念桃花园》

通过书写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痛苦。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 把“孩子让我不自由”变为“我让我不自由”,再把“我让我不自由”变为“我让孩子不自由”。

心量可以调节,从针尖都放不下到可以放下宇宙苍生。

身为父母,活出自己,成为真实的人,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祝福。

总结

一、不越界

  1. 不去侵犯,也不被侵犯。
  2. 解除“都是因为我”的魔咒。
  3. 投射让我们偏离真相。
  4. 自我修复——孩子本有的智慧。

二、不评判

  1. 没有不乖这回事。
  2. 不指责,不推责,给空间。
  3. 问题是用来了解的,而不只是解决。

三、负责任

  1. 做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的父母。
  2. 能自我负责就能自律。

四、无伤害

  1. 怎样说,才能无伤害。
  2. 零惩罚、零奖赏的养育观。

五、一致性

  1. 做真实的父母。
  2. 养育的初心,爱还是恐惧。

六、自我调整

  1.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2. 训练转念的力量。